咸丰帝临终时做了三件关键决定,影响了清朝的未来走向:
一、他正式立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,确保继位的顺利过渡。
二、他任命了八位重要大臣,分别是御前大臣载垣、端华、景寿、大学士肃顺、以及军机大臣穆荫、匡源、杜翰、焦祐瀛,共同担任赞襄政务大臣,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八大顾命大臣”。
三、他赋予皇后钮祜禄氏(慈安)一个象征母仪天下的“御赏”印章,意味着她将对朝政有一定影响力。与此同时,他也授予皇太子载淳“同道堂”印章,象征着他有权统一天下。除此之外,咸丰帝还颁下上谕,指示八大大臣协助处理政务。
然而,咸丰帝去世后,八大顾命大臣企图独揽权力,然而,这种企图很快遭到了慈禧的强烈反应。由于权力欲望极强的慈禧并不甘心被架空,最终,她联合慈安共同策划了政变。两位太后与恭亲王奕訢一同借咸丰帝的梓宫回京之机,发动了辛酉政变,成功逮捕了八大大臣,并将怡亲王载垣与郑亲王端华迫令自杀,肃顺则被斩立决,其他几位则被革职处理。最终,奕訢被封为议政王,掌握了更多的政治话语权。
展开剩余68%辛酉政变后,慈安和慈禧两位太后开始共掌政权,实施“垂帘听政”,此后长达二十余年,清朝的最高权力几乎被她们垄断。两宫太后虽然在形式上共治国家,但其内在的分工却是显而易见的。《清宫遗闻》中便有记载:“东宫优于德,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;西宫优于才,而判阅奏章,及召对时咨访利弊。”意思是,慈安深得人心,德行高尚,被认为“东宫偶行一事,天下莫不额手称颂”;而慈禧则凭借才干,主导日常的行政事务,如批阅奏章和处理与臣子的对话。
尽管两宫太后在朝政上共同垂帘听政,但慈禧并不能在所有事务中完全施展权力。因为在清朝的礼制中,慈安作为嫡母有着更高的地位。两位太后虽是平等的,但慈安在宫中的地位显然高于慈禧,尤其在处理朝政大事时,慈禧总是要征询慈安的意见,而不敢轻易做主。
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原本和睦的姐妹关系开始出现裂痕,主要源自两件关键事件:
首先,慈禧力保的心腹太监安德海,最终被慈安要求严惩。安德海在慈禧的庇护下行事猖狂,甚至与朝中大臣及同治帝结怨。1869年,安德海因在山东被捕而遭到严惩。尽管慈禧意图庇护,但慈安坚决要求立刻处决安德海,最终此事成为了朝野热议的焦点,也让慈禧颜面尽失。
第二件引发矛盾的事件是同治帝选立皇后之事。慈安看中了温文尔雅、端庄贤淑的阿鲁特氏,而慈禧则偏爱年轻美丽、机智聪慧的富察氏。经过激烈的争论,最后同治帝选择了慈安所提的阿鲁特氏,这一决定让慈安的影响力在宫中愈加突出,而慈禧则深感嫉妒和不满,认为自己作为母亲应该享有更大的权力。
随着同治帝的早逝,慈禧的心头不满愈加加重,她将所有过错归咎于皇后阿鲁特氏,最后逼迫皇后自尽,彻底解决了这桩心头积怨。
慈安太后在1881年突然去世,时年仅四十五岁。清朝的“垂帘听政”由两宫太后并列掌控,瞬间变成了慈禧一人独裁。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,引发了许多猜测。史学界也对此充满疑问,有些记载认为慈安是因急病突发死亡,也有野史认为慈安死于谋杀,疑凶指向慈禧。溥仪在自传中提到,当时有人传言慈安是因吃了慈禧送的点心或喝了她做的汤而死,暗示慈禧可能在其中有所图谋。
这一系列事件最终改变了清朝的政治格局,也成为后世永远无法解开的谜团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